0929-Web 愉

前些日子,亞馬遜雨林大火的消息曝光後,在世界各地引起關注和熱烈討論。

大家意識到事態嚴重,紛紛號召發起各種活動響應。一時之間,輿論如雨後春筍般甚囂塵上,形成最受矚目的焦點議題。

▍森林與自然萬物休戚與共

浩瀚壯闊的森林,在地球上肩負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平衡生態、……等許多重責大任,更與生物的棲地和生存種種休戚與共,彼此之間關係密不可分。

舉例維繫生命的水、土壤、空氣基本三要素而論,森林是大自然最完美的綠色水庫,調節環境中的降雨、蓄水、蒸發、……等過程,形成得天獨厚的水循環迴圈。不僅抵抗乾旱險惡的氣候型態;同時,植被錯綜複雜的根系所形成的強大抓地力,亦發揮了水土保持功能,保護環境防洪抗旱。

繼續再論空氣組成。根據統計資料,全球約 60% 氧氣來自森林;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會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有助於調節空氣的組成。同時,因為森林可以緩和自然風速而得以平衡環境中的落塵等汙染。加上森林裡舒暢宜人的芬多精,也有助於提升空氣品質。

▍森林大火每年都在發生

事實上,火災本來就是森林生態的一部分。根據熱源、燃料(可燃物)、氧氣(助燃物)等燃燒三大要素而論,森林本身已具備燃料(植物)、氧氣兩項條件;這時候,只要熱源足夠達到燃點以上,很快的就會燎原延燒開來。

特別是在天乾物燥的時期,高溫與乾燥往往更容易引燃枯枝落葉燃燒。這也就是為什麼,森林大火多在夏季發生,也許只是事件沒有全部曝光公諸於世罷了!

進一步探討森林大火的熱源,可以區分為自然與人為兩大類。自然熱源,是指環境裡不可抗力的閃電、雷擊、熱風、陽光,或者是火山爆發等等。至於人為熱源,則是指那些蓄意的縱火,或是未熄滅就亂丟的菸蒂或營火,甚至是焚燒開墾林地等等各種人為活動,多而不勝枚舉。

▍得天獨厚的亞馬遜雨林

既然森林大火不是特例,為何亞馬遜雨林大火相對備受關注?

主要是因為,亞馬遜雨林占世界雨林總面積的 20%,是全球最大、生物種類最多的熱帶雨林。

生物的層級,依序是個體、族群、群落、生態系統,最後再構成生物圈。根據生態系統,我們將南、北緯度各 10 度之間的生物群落定義為「熱帶雨林」。在熱帶雨林區,終年溫暖(月均溫度至少都在 26℃ 以上)而且雨水豐沛(平均年雨量約 1,750〜2,000mm),沒有明顯四季之分;如此得天獨厚的絕佳自然環境,保守估計至少聚集了五成以上的地球物種。

就整個地球來看,熱帶雨林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非洲的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與眾多太平洋島嶼,以及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其中,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雨林幅員遍及八個國家之多,包括巴西、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圭亞那及蘇利南,並且還包括法屬圭亞那;而巴西國土境內森林面積就多達 60%,超過世界熱帶雨林半數以上。

▍森林大火過後,帶來哪些改變?

平心而論,自然發生的森林大火有助環境定期的規律更新,並且重新再達成「新的平衡」。那些因為死亡而腐敗的動物屍體,或是遵循時令更迭而殞落的植物枯枝落葉,最後都會隨著森林大火的燃燒而回歸大自然,成為滋養萬物的養分,週而復始繼續再孕育新生。

至於人為活動造成的森林大火,由於已經破壞自然規律的態勢平衡,所以後續很可能再延伸出更多問題。以亞馬遜雨林為例,人為活動所導致的森林大火可能帶來以下浩劫,包括:

〆 再延長乾旱期

熱帶雨林的環境溫暖潮溼,大火後空氣變得乾燥,影響降雨量減少,使得乾旱期又再延長。然而,乾旱又會影響空氣變得更乾燥,提高森林大火的發生率與延燒。週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

〆 威脅生態失衡

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生物種類最多的熱帶雨林,環境裡有著不計其數的珍貴植物與物種,同時也是許多動物的棲身之所。森林大火後改變原來的態貌,使得環境與物種面臨失衡窘境。

〆 農業經貿損失

針對巴西當地的農業等相關單位而言,多數當地人一致認為政府當局的反對環保等措施不只會影響當地的農業經濟損失,連帶也會造成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往返阻礙,形成產業的一大隱憂。

〆 影響人類健康

森林大火燒毀了大量林木,影響原本空氣的調節與淨化;同時,也提高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懸浮微粒等汙染物的濃度。不只影響呼吸系統,甚至埋下心血管疾病等根源,嚴重威脅人體健康。

〆 加速氣候變遷

亞馬遜雨林被喻為是「地球的肺」,平衡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調節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大火過後林地面積銳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加劇地球溫室效應,也影響氣候變遷。

▍覺醒,在森林大火之後

《經濟學》開宗明義就指出,「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人類的慾望無窮」。相較於地球 45 億年的漫漫歲月,人類短短數十寒暑的生命幾乎微不足道,根本無法相提並論。遺憾的是,我們卻因為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水準與物質享受,在有意與無意之間一點一滴的消耗地球上的資源。

環保工作的推動,必須仰賴國際之間的跨國合作,持續倡導主張環保意識提升,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時,各國也應該落實環保意識於各個年齡層,針對環保不斷再教育,同時鼓勵大家身體力行響應減碳節能,付諸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

真的要追究原因,其實環境變遷的成因相當複雜,可能廣及能源、生態、政策,甚至是國際趨勢,以及各國的社會結構等等。根深柢固的積習很難一朝一夕改變,祈願環保議題能在大家的重視之下落實成為日常,不再只是虛應聲勢的口號而已。

▇ 參考資料: